更新時間:2019-01-17,,發(fā)布者:淏園網(wǎng),瀏覽人數(shù):
中華文明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,諸子百家的論述中包含著許多樸素的生態(tài)文明思想,貫穿于政治,、文化,、哲學、倫理,、制度等多個領(lǐng)域和層次,,體現(xiàn)了古代先民和哲人的生態(tài)智慧。
“天人合一”,,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,。“天人合一”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命題,也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關(guān)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精髓,。按照季羨林先生的解釋:天,,就是大自然;人,,就是人類,;合,就是互相理解,,結(jié)成友誼,。“天人合一”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,要和平共處,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,?!肚f子·齊物論》講“天地與我并生,而萬物與我為一”,,強調(diào)人與自然共生共處,,密不可分;《莊子·秋水》又講“以道觀之,,物無貴賤,;以物觀之,自貴而相賤,;以俗觀之,,貴賤不在己”“萬物一齊,孰短孰長,?”明確提出了“萬物平等,、共生共存”的思想,從根源上廓清了人與自然主客一體,、主客平等,,一榮俱榮、一損俱損的關(guān)聯(lián)狀態(tài),。所以,,人不是自然的主宰,自然也不是人的奴隸,,人與自然之間不應該是一種對立關(guān)系,,而應該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(guān)系。
“道法自然”,,強調(diào)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(guī)律,。道家思想的經(jīng)典之作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五章》講:“人法地,地法天,,天法道,,道法自然。”這里的“道”,,其實就是一種法則,;“道法自然”,就是指宇宙萬物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則,,人也要依循“道”的自然本性,,順應自然規(guī)律?!吨芤?middot;乾卦》載:“夫大人者,,與天地合其德,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,與鬼神合其兇,,先天而弗違,后天而奉天時,。”也就是說,,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要順時而為、順勢而為,,更要順其自然,,遵從自然規(guī)律?!睹献?middot;梁惠王上》說:“不違農(nóng)時,,谷不可勝食也;數(shù)罟不入灣池,,魚鱉不可勝食也,;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,。”短短的幾句話,,就把按照自然規(guī)律辦事的好處講得一清二楚??梢?,古代先賢哲人對于自然規(guī)律的認識還是很深刻的,其中所蘊含的理念基本上也是一致的,,即要求人類自覺遵守自然規(guī)律,,反對人凌駕于自然之上。
“仁民愛物”,,倡導可持續(xù)的發(fā)展理念。在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學范疇里,,雖然強調(diào)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,人與萬物是平等的;但同時也承認人“兼乎萬物,,而為萬物之靈”,,人對萬物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上的責任和義務(wù),必須以仁愛之心善待世間萬物,。所以,,孟子把“仁”由“親親”“仁民”擴展到“愛物”?!睹献?middot;盡心上》說:“君子之于物也,,愛之而弗仁,;于民也,仁之而弗親,。親親而仁民,,仁民而愛物。”實際上,,就是要求人們將仁愛之心推及自然,,把人類道德規(guī)范和情感引入與自然的互動過程,在利用自然的同時愛護自然,、保護自然,。《呂氏春秋·孝行覽·義賞》講“竭澤而漁,,豈不獲得,?而明年無魚”,明確指出了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合理開發(fā)資源的重要性,?!盾髯?middot;王制》中寫道:“草木榮華滋碩之時,則斧斤不入山林,,不夭其生,,不絕其長也。黿鼉,、魚鱉,、鰍鱈孕別之時,罔罟毒藥不入澤,,不夭其生,,不絕其長也。春耕,、夏耘,、秋收、冬藏,,四者不失時,,故五谷不絕,而百姓有余食也,。污池,、淵沼、川澤,,謹其時禁,,故魚鱉優(yōu)多,而百姓有余用也,。斬伐養(yǎng)長不失其時,,故山林不章,,而百姓有余材也。”這實際上就是對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理念的形象闡釋,。
來源:學習時報